編者按:說到中國銀行和可口可樂的中文LOGO ,大家可能會想到香港設計教父靳埭強和陳幼堅。但你不知道的是,香港設計史上,有一個比教父更厲害的教父。閱讀本文,為你揭秘香港設計史。
編者注:由于香港設計與歐洲、美國、日本息息相關,建議大家先閱讀這三篇:
香港自古以來作為中國一部分,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根源,但同時又歷經156年的西方統治,注定其文化基因會產生特殊成分,這些文化特質體現在了流行曲、武俠小說、電影制作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一定國際影響,而其中同樣具有代表性的還有香港設計。
香港設計起步較晚,但發展突飛猛進,很快涌現出大批人才產生了國際影響力,成為「遠東設計風貌」中的代表地區。而回歸前夕,香港設計師也開始熱衷頻繁往返內地,與國內設計師或藝術院校進行學術交流,并且逐漸開展在內地的業務,對內地的設計風貌也產生一定的沖擊。
香港跟深圳在地緣上親密無間,深圳近年被冊封為中國設計之都,其地位來源與香港的影響是否有關系呢?香港設計是如何走向國際的?香港設計對中國設計師又存在什么影響跟啟發?香港設計發展到目前是否青黃不接?
帶著這些有意思的問題,我們一起來聊聊香港的現代設計。
我們在上一期聊日本設計時,談到「遠東平面設計風貌」,其實香港就是這種風貌的代表中心,不清楚這個風貌的朋友們可以去回顧上一期內容:《日本的設計水平為什么那么高?》。我們這里大致給出幾張海報讓大家感受一下。
香港的現代設計發展比內地要早大致20年時間,也就是1960年左右啟動,至今時間長達60年,期間出現大量優秀設計人才與優秀設計,屢屢斬獲國際設計大獎,并且對于香港文化的推動,創意產業的提升,作出了諸多突出貢獻。香港得以成為遠東設計風貌的代表有幾個重要原因,包括了地域、政府態度跟教育等。
但在敘述這些原因之前,我想先給大家來點地理知識的普及,就是什么叫「遠東地區」?
遠東其實是歐洲人的概念,是指以歐洲為中心后,東邊的國家,所以遠東前面就有了「近東」及「中東」了,中東地區因為物質資源太豐富,常年戰爭不斷所以比較知名,近東極少聽,遠東是隨著亞洲幾個國家的崛起所以頗為知名。
遠東傳統意義上包含的國家有:中國(當然包含了港澳臺)、朝鮮、韓國、日本、蒙古、菲律賓、越南、新加坡、俄羅斯東部等等。而需要強調的是,設計圈里談遠東風貌一般不含日本,原因是日本設計足夠厲害可以獨立成項了,好比一個明星組合里某個成員爆紅,獨立單飛的情況一樣。
而香港平面設計,在國際印象中,也基本滿足單飛的條件,當然我說的僅僅是平面設計。我們將話題回到形成這個情況的原因,看看是否有值得內地設計圈學習借鑒的地方。
1. 地域
香港沿海地區非常多,并且地理上處于亞洲心臟地帶,交通優勢非常明顯,通常也被視為通往中國內地的一個門戶,于是成為了內地、日本、韓國、東南亞、美國及泛太平洋地區交流的中心。
而且香港過去被英國統治了一個多世紀,讓市民都兼備兩種文化血統,精通中英文,并且對世界各地的文化時尚有足夠的包容度,隨著商業發展與經濟騰飛,香港人也習慣讓子女海外留學,這個留學群體就包含了大量設計師,留學歸來的設計師帶來諸多國際化設計語言,同時也吸引一部分優秀設計師來港發展,這一塊我們后面將會詳細描述。
2. 政府態度
60年代開始,香港旅游業開始興起,大量國際友人訪港,于是1966年香港政府就成立了「香港貿易發展局」,跟當時的香港平面設計發展處在同一個時間,這個機構的職能主要是向世界推廣香港,由此就產生了大量的設計需求,并且香港政府有意借助設計為推廣手段,重視設計的環節與效果,促使香港設計風格的逐步形成,這種風格就類似日本的雙軌制,既有東方韻味又符合國際主流。
香港第一代設計師也由此開始出現。其中包括了王無邪、石漢瑞、靳埭強、施養德、高文安、周志波、張樹新、郭樂山等人。
香港政府對于設計的價值是深信不疑的,所以香港回歸后, 在2001年成立了「香港設計中心」,這個機構獲得特區政府鼎力支持,目的是推動香港成為具備高度競爭力及享譽國際的設計資源中心,除了設計技能的提升技巧與設計思想的交流外,香港設計中心也考慮到設計產業所需的相關技能,比方財經、市場推廣、設計生產的管理等,常年舉辦講座、展覽、賽事等活動,并且通過媒介宣傳香港設計,鼓勵大家參與并重視設計,所以對香港設計又產生了一次非常重大及有意義的推動。
這一點,有點類似美國設計,香港設計對商業的重視程度非常高,但同時力求在藝術上找到恰當的平衡。
3. 教育
由于政府對設計創意產業的重視,教育上也同步獲得了體現,60年代末香港就開始出現設計專業大學,跟香港設計同步發展,香港設計教育非常專業,開放性強,多元化,并且前沿而務實。
香港設計大學集合了諸多優秀師資,以全英文方式授課,由于地域的優勢,可以獲取到國際最新的專業教學資料,還經常聘請國際一流的商業設計師來做客座教授,帶來世界前沿的設計資訊,提供大量水平優質的選修課,這種教學配置及質量讓香港的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在國際上具有全方位技能及競爭力,從而良性促進香港平面設計的發展。
對于香港設計大師,內地熟知的主要是靳埭強、陳幼堅跟李永銓等,而有一位比前面諸位輩分更高的香港設計奠基人卻不太被人談論,好比一談香港棟篤笑首先想到黃子華,而忽略了開山鼻祖許冠文一般。
這位大師有著純正中國名字卻并非中國人,這也是讓他在內地不夠知名的其中一個原因,他生于奧地利,在美國學習設計,法國深造,最后扎根香港發展,他就是在香港設計圈里鼎鼎大名,被公認為香港平面設計之父,類似黑幫里「阿公」這種級別的石漢瑞先生。
石漢瑞1934年出生于奧地利的維也納,5歲移居美國,在紐約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成年后在紐約市立 Hunter學院學習設計,畢業后去了耶魯大學攻讀藝術碩士,讀完再去法國巴黎深造,所以石先生屬于超高學歷類型的設計師,期間他師從美國「紐約派」大師保羅·蘭德及包豪斯1925年畢業留校的鼎鼎有名的設計大師赫伯特·拜耶,所以石漢瑞先生嚴格來說,其實屬于包豪斯血統比較純正的第三代傳人。按輩分來說,他跟在哈佛學習的貝律銘先生(著名華裔建筑師)是同屬一個輩分的。
石漢瑞來港發展也算機緣巧合,1961時27歲的他受香港《亞洲雜志》的邀請,擔任設計總監,從而開始他的平面設計職業生涯。當時朝鮮戰爭結束不久,美國此前為了方便從亞洲市場獲得物資儲備,對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所推行的政策是大力扶持其工商業的發展,有了這個前提,香港工商業逐漸興起,而香港設計與其同步獲得發展。由此也可以發現,所以很多大師的誕生都會基于一些社會變革的背景。
在《亞洲雜志》工作了不到4年的石漢瑞,在1964年30歲時獨立創業,創辦品牌創建與戰略咨詢公司,以企業形象設計為主要業務,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平面設計工作,是香港最早推行企業形象設計的第一人。而當時香港人對于什么是現代設計,仍然一片模糊。
石漢瑞的代表作非常多,而且合作的都是大牌客戶,首當其沖的就是當時的港英政府,比方石漢瑞設計了香港賽馬會標志、匯豐銀行標志,甚至是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設計。70年代的石漢瑞在香港設計界已經是如日中天,有非常權威的地位。
也許因為在《亞洲雜志》任職的緣故,當時的石漢瑞就已經在不斷研究將東方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進行結合,在香港開創了跨文化設計的先河。對后來的靳埭強及陳幼堅產生巨大的幫助作用。
獨立創業后的石漢瑞更是將這種跨文化設計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前后服務了上百家香港大型企業或機構,石漢瑞平面設計作品的三個主要的特征分別是:創造性的字體設計、獨特的實物與文字結合、跨文化的圖像結合。而他幾乎所有服務香港的作品都基本包含一種設計語言,就是東西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中保持一種獨特的跨文化風格,比方下面這些作品:
石漢瑞運用中信泰富的英文字母「CITIC」進行創作,采用中西融合的方式將五個字母設計成中國傳統燈籠的造型,同時又與企業中文名稱的「中」相呼應,寓意著吉祥、信賴以及積極向上的企業經營理念,鮮紅的標準色則象征著旺盛的生命力,可謂巧妙之極,渾然天成。
如果要在此講述完石漢瑞的全部代表作并不可能,所以大致展示了一些可以說明其風格的作品,石漢瑞在香港的成就是公認的,雖然石漢瑞擅長做出東方韻味或者中西結合的作品,但他其實完全不懂中文,這是一件頗為神奇的事情,類似的情況還有最知名的中國繪畫史是美國作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完成的。
1972年,38歲的石漢瑞主力參與發起香港設計師協會的成立,1975年41歲的他被選為香港協會主席。同時石漢瑞還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中唯一代表香港的會員。
2004年時,已經70歲的石漢瑞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他還曾多次獲得國際獎項,包括亞歐基金商標獎、日本創意 (Idea) 雜志世界大師等稱譽,以及被國際平面設計協會聯合會(ICOGRADA)評為20世紀設計大師。2006年(72歲)奧地利政府為了表彰他對香港和奧地利兩地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授予他金級榮譽勛章。
設計之余,石漢瑞也非常熱心于香港的設計教育,60歲過后,出版了諸多重要的設計書籍,比方《跨文化設計 — 國際市場的溝通及交流》,如今已經84歲的石漢瑞先生仍然定居于香港,但是一般的活動已經鮮見其現身。
提起香港設計師,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香港設計教父靳埭強先生,他有諸多前無古人的創舉,比方首位以設計師身份獲選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獲贈市政局設計大獎、首位名列世界平面設計師名人錄的華人,并被英國選為二十世紀杰出藝術家及設計師等,在全球設計界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業內都親切的稱呼他為「靳叔」。
靳叔1942年出生于廣州番禺,15歲才跟隨父親到香港定居,所以并非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靳叔祖父是廣州有名的民間工藝師,從事灰塑建筑裝飾藝術,還曾做過領班,參與廣州陳家祠的灰塑修建。同時伯父靳微天及姑母靳思薇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是香港著名的畫家。弟弟靳杰強是物理學博士,但受家庭人員的藝術背景影響,在國畫方面也小有成就,跟靳叔多次在香港及美國舉辦二人聯展,非常有意思。
很多人其實都知道靳叔并非學設計或者藝術出身的,而是一名裁縫,而且還是從學徒開始。1957年,剛剛到港15歲的靳叔因為不忍心父親獨自一人撐起整個家庭的開支,雖然懷著藝術家理想,但必須先幫家里維持生計,所以就出來找了一份裁縫學徒的工作,從搞衛生等粗重雜碎活開始,通過努力的學習,很快成為裁縫師傅,每天早出晚歸,早上9點到晚上9點,并且一做就做了十年。
這十年之間靳叔內心還沒有放棄自己的藝術夢,所以每逢周日有半天假期,就會跟大伯父學習水彩跟素描等基本功。終于,靳叔的人生轉機在60年代末出現,這時候的香港剛剛經歷「六七暴動」不久,港英政府對華人變得相對友善,實施「積極不干預政策」刺激香港經濟,帶動輕工業發展,其中就包括了設計業,而此時此刻,來自西方的設計師石漢瑞已經獨立創業,經營圖語設計公司,事業發展如日中天。
這一年,港中文大學開設了校外進修部的一個設計夜間課程班,授課老師是后來鼎鼎大名的王無邪(香港著名水墨畫家及設計師),跟留學德國的鐘培正,課程恰好就是教授德國包豪斯設計理論及平面設計。
靳叔被課程吸引了,馬上報名。但課程是晚上7點開課,而他晚上9點半才能下班,剛好時間重疊,幸運的是靳叔當時的老板非常賞識他,同意他只要完成工作就能提前下班。通過這種方式靳叔白天做裁縫晚上學設計,此時的靳叔25歲。這里我們推導了一下,靳叔按如此這般的師徒傳承關系,屬于包豪斯的第四代傳人。
靳叔最具代表性的是水墨風格系列作品,但其實靳叔剛剛出道時候,一直做的都是非常包豪斯的設計,1967年,就在靳叔通過夜校學習設計三個月后,經同學介紹就去了玉屋百貨做設計員,正式開始第一份設計工作,主要做櫥窗設計及促銷廣告,歷時一年。隨后去了老師鐘培正先生經營的恒美商業設計公司,從設計員開始,兩年做到設計指導,4年做到設計總監,基本上恒美大部分成功案例都出自靳叔之手,在恒美靳叔一共呆了8年,這個時候的靳叔已經由懵懂少年成為一個成熟設計師。
而且這個期間的他還是一頭長發的男子,但是已經找不到太多年輕時候的圖片,長發形象一直伴隨他到50歲。按時間推算,當時正值披頭士風靡全港的時候,我們看回當時的男明星也普遍如此,比如粵語歌之父許冠杰先生。
在做包豪斯式的現代主義及美國式的國際主義風格設計的過程中,靳叔曾經把美國波普大師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融入水墨畫中,呈現機械型、幾何型的效果。獲得啟發后,靳叔開始思考「為什么是自己追他人的潮流,不是自己開創潮流?」于是開始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現代設計的理念。傳統書法的筆觸被他大膽地融入設計,荷花、水墨、漢字這些極具中國文化意味的元素開始出現在他作品中。「靳氏風格」的設計開始自成一派。
這個時候離開恒美的靳叔也開始正式自立門戶,當時處于80年代初,他與同學張樹新及幾位舊同事合伙創業,成立新思域設計制作,這就是他現在公司「靳與劉」的前身。靳與劉當中的劉是指合伙人劉小康,同樣是香港著名設計大師,代表作就是屈臣氏的包裝設計。跟很多大師的情況雷同,經典的作品總是從獨立經營公司后開始產生,而第一個讓靳叔聲名大噪的就是中國銀行的標志。
1980年,靳埭強被中銀集團總行委以設計標志,靳叔當時向中銀集團總行香港分行的主管索要五位數報酬,他們覺得是天價,因為內地工人一個月工資才36元。國內設計師設計一個標志才幾十元。
受到古錢幣的啟發,靳叔以中國古錢幣為基本形態,中間方孔,上下加垂直線,成為「中」字形狀,又暗合天圓地方的意象。「想前人未想,做前人未做。」靳叔說,「如何讓一張白紙變得好看?最重要是嘗試、運用想象力讓它獨特,有趣味。」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銀行開始在內地公開使用這個標志。而靳叔憑此獲得CA獎(美國傳達藝術獎),名噪一時,這個時候的靳叔剛好40不惑。
靳叔在香港做設計的歲月里,服務了大量知名的企業,跟這些知名品牌共同成長,相互成就對方。其實關于這部分,讓設計師很有感觸,就是為何要視每一個項目都是自己的孩子般,因為當設計師服務了這些企業,就等于做了一項投資,如果你用足了心思讓設計趨于完美,為客戶充分考慮并全力以赴時,當這些品牌獲得了發展,設計師也是受益者之一。比方靳叔服務榮華月餅時,榮華也并非一個大牌餅家,同樣的例子非常多,當這些品牌壯大時,提供設計服務的企業也會收到福蔭,成為設計企業一筆有形的財產及品牌背書。
靳叔前后服務過的知名品牌包括:太太口服液、榮華餅家、櫻雪沐浴露、嘉頓、麒麟啤酒、周生生珠寶等等。
隨著香港回歸,靳叔的靳與劉設計咨詢公司也參與服務諸多內地項目,其中著名的有重慶市政府項目,就是重慶城市標志的設計。這個項目非常值得談一談,因為靳叔曾經說過:這是記憶里最困難的設計工作。
這個標志誕生的過程是「痛苦」的,「因為重慶的文化積淀非常深厚,任何一個具象的東西,如朝天門、解放碑、大禮堂等,都很難代表重慶。難就難在要得到當地市民的普遍認可。」為了充分了解這座城市,靳叔從五所大學找來設計專業學生座談,了解重慶文化,收集大量資料。經過無數次修改,最終定稿的城標圖案是兩個人形的「慶」字。「慶」字的形象如手舞足蹈的人,喻意重慶人樂觀向上的性格,也有「巴」文化「寬厚樂天」的意蘊;兩個「慶」字疊加,又有「重」的意義,也體現了重慶作為超大城市接納眾多外來人口,兼容并蓄的特點。
這個項目靳叔的設計費高達7位數,雖然設計費用不菲,但是靳叔說這是一個虧本的項目,因為整個項目歷經了兩年的時長才完成。由此我們再次要強調,一個標志的誕生并非單純繪制一個圖形那么的簡單,大型項目中,設計工作的復雜程度可以非常高,同時也強調,不要認為設計的價格很低廉,盡管是7位數都虧本了。
回顧起來,靳叔十年裁縫的工作背景對他的設計態度影響也很大,這種感受出自他本人:因為做衣服需要耐心,一針一線,跟設計很像,而且當時的衣服都是定制為主,你胖一些或者瘦一些都決定了衣服的差異,這點跟設計工作就更加像了。每一個項目來之前我們都不知道客戶是誰,要求我們做什么,但是做出來的東西都是圍繞適合他本人的需求去走的。
靳叔50多年的設計歷程,兼顧了設計師與藝術家雙重身份,并且到了后期將諸多精力放在了國畫的研究上,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畫家,也圓了一直以來的夢想,在此期間獲獎無數,個人榮譽加上靳與劉公司獲得的獎項高達500多項,成為香港當之無愧的設計教父,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這些:
另外,在香港地區,靳叔更是以設計師身份獲得以下榮譽:
羅列完這些榮譽顯然不可能,靳叔跟諸多大師一樣,年長后將一部分精力放在扶持后輩的成長上,比方香港第四代設計師的代表人物李永銓就是師從靳叔。靳叔也出版了諸多著作,比方《平面設計實踐》、《商業設計藝術》、《海報設計》、《廣告設計》、《日本設計師對談錄》等,我在前年也曾購買他的新書《設計心法100+1》,獲益良多。
靳叔的故事還有很多,比方受李嘉誠邀約出任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比方在1999年為熱愛設計的年輕人創立了「靳埭強設計獎」,又比方跟美國著名設計大師保羅蘭德(就是那個收喬布斯10萬美元標志設計費,要求只出一個方案并且不修改的平面設計師大師)、跟日本平面設計之父龜倉雄策交往的故事等。
這些足以聊三集,但今天我們先聊到這里,有機會我們再來展開,并且提供更多靳叔的設計作品進行賞析。
最后補充一點靳叔的思想,其實靳叔在不同的場合跟著作都談過他的創作理念,我在相對充分的了解后,針對泛數碼設計的時代,覺得特別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要做到「意在筆先」,就是創作前先要在我們的腦里產生好的創意,然后再借助電腦等工具將創意完全表現出來。對于現在許多做設計的年輕人來說,離開了電腦就做不出東西,其實是很不健康的現象,真正好的作品飽含設計師的全部激情,這些僅靠電腦是遠遠不夠的。「意在筆先」是中國傳統使用工具的觀念,無論用什么工具,筆或者電腦,或者將來有什么新的工具,做創作時,意在先,這是永恒的概念。
聊到香港設計,當聊完靳埭強大家也基本能猜到接下來會聊誰,自然就是香港第三代設計師的代表人物陳幼堅,他的成就跟靳埭強可謂旗鼓相當,所以繼靳埭強被封香港設計教父后,他也被封為香港設計教主,按文無第一的原則,也無謂去為他們的成就分一個高低,就好比香港歌壇的譚詠麟張國榮,你喜歡誰都是對的。
陳幼堅在國際上的名聲是超越了諸多香港著名設計師的,他職業生涯當中獲得了600多個獎項,其中更是以國際獎項為主,包括美國、英國及日本的設計大獎,特別在日本,他的名聲就跟成龍在演藝圈一樣的響當當,也有很多人評價他的作品受日本風格影響很大,后來他自己也回應過非常喜歡日本設計,在1991年及2002年他曾受日本東京邀約,舉辦了「東方匯合西方」、「東情西韻」個人展覽。
跟前面兩位大師一樣,石漢瑞是「跨文化設計」,靳埭強是「中國傳統結合西方現代」,陳幼堅則是「東情西韻」,都離不開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路徑,個人認為這是可以給內地設計師一些重大啟發的。
相對陳幼堅的名聲地位,令人感到非常不解的是原來他并非設計科班出生,也沒有嚴謹的設計專業學習經歷。
陳幼堅1950年出生在香港,父親是一名普通的水果攤主,母親是澳門人,也是普通家庭主婦,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陳幼堅小時候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興趣也很廣泛。中學時候入讀了西味濃厚的嘉道理爵士中學,但這時候陳幼堅早戀了,交了女朋友的他有點無心向學,不久就輟學去機構做了十個月的代課教師,然后又無法忍受循規蹈矩的教學工作,幸虧在嘉道理爵士中學培養出不錯的英文功底,陳幼堅去了一所外資廣告公司做學徒,為了盡快適應工作,期間他參加了一個香港大一藝術設計學院夜間設計課程的學習,這也是他人生中唯一受過的設計教育經歷。
20歲的陳幼堅從助理學徒開始,在廣告界努力奮斗了十年,基本都在外國老板的公司里,這也是后來陳幼堅回憶讓他得以從西方角度看東方的重要原因。
1980年,30歲的陳幼堅厭倦了廣告公司的比稿情況跟復雜人事(當時的香港免費比稿成風,甚至引發了設計師集體抗議的運動),跟妻子一起出來獨立創業,成立達爾訊廣告公司,6年后更名為「陳幼堅廣告設計公司」。
已經有40多載設計經歷的陳幼堅代表作數不勝數,這里我們選擇一部分來談談,比方為娛樂圈大咖們做的設計、可口可樂的中文標識設計,羅西尼手表的海報設計,香港城市形象設計。
很多人都不知道,陳幼堅在80年代為眾多當紅巨星設計過演唱會海報、唱片封面,其中有羅文、林子祥、梅艷芳、張學友、周華健跟張國榮等等,其中張國榮跟陳幼堅是合作最久的,整個八十年代,從初出道到89年告別演唱會《FINAL ENCOUNTER》陳幼堅都擔任美術指導,一手包辦他的個人大碟。但陳幼堅并沒有將這些創作放到公司的案例當中,他認為這件事他的興趣大于商業,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張國榮61歲冥壽時,陳幼堅參加一個訪談,才相對詳細回顧了他跟哥哥的這段交情。
到了2000年時候,50歲的陳幼堅為羅西尼手表設計的海報,讓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也是我對其印象最深刻的設計之一,海報上的刻度不是以往的羅馬數字或阿拉伯數字,而是換成了一些不完整的文字,但是時針的走動卻能為每一時刻添上一筆,使其拼成一個完整的中文小寫數字,簡潔明了地體現了表盤的創意,這是中國元素運用在現代設計中的一個極致體現,這樣的設計產品不但美觀而且極具趣味性。
2000年左右是陳幼堅名聲鵲起的關鍵階段,除了羅西尼手表海報外,他相繼完成了諸多重要項目,比方北京申辦奧運的招貼畫,在日本舉辦「東情西韻」個展,還有就是完成了可口可樂的中文標識設計。在《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帶你了解美國設計史的前世今生》里談過,可口可樂享譽全球的英文標識第一次改造由美國工業設計之父雷蒙·羅維完成,而陳幼堅在巨人之后承接中文標識設計的艱巨任務,可想而知需求方對他專業的認可和寄予的厚望,但也沒有太多懸念,陳幼堅出色的完成了項目。
這是可口可樂中文標識自1979年進入中國以來首次大的變動。陳幼堅通過對「COCA-COLA」英文標識的仔細研究,發現其中的飄帶和襯線筆劃弧度的設計可以成為中西方兩種字體風格相互映襯的契合點,經過巧妙的構思與反復的修改,為了和英文標識中斯賓塞(Spencerian s cript)襯線字體相互協調,他將之前傳統的中文漢字改編設計成了彎曲流暢的「斯賓塞式」中文字體。從形式上看,多層次的飄柔絲帶設計,和飄帶中的銀色邊線,使標識更加富有時代感,經過微妙的調整和添加之后,原有的視覺元素被激活起來。從色彩上看,底色色彩為紅色,字體色彩為白色銀邊,高純度的紅色與白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銀色邊線則起到了降低飽和度的作用,再加上富有韻律的銀白色飄帶設計,使整個標識更加富有動感效果。
經過陳幼堅的創意設計,使可口可樂新的中文標識既有中國特點又兼具國際風范,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可口可樂家族的新成員。陳幼堅一直不斷地發掘各種獨特的創意思維,把已有的設計在自己的思維模式中進行解剖與重構,使作品完全脫離原本的面貌,誕生出新的意義和內涵。
2008年時,已經58歲的陳幼堅為香港政府主筆形象升級項目。
這次形象升級經過了全市調研,包括舉行專業民意調查、咨詢會、核心小組討論、工作坊、設立專門網站、比賽等收集公眾的意見和期望,最后通過公開招標,確定陳幼堅的設計。
這個設計改造引起了廣泛討論,有叫好有叫壞,其實這種類型的改造肯定無法一致叫好,總會有持相反意見的群體存在。
這里剛好可以談一談香港設計風格的問題,個人認為陳幼堅的這個城市形象改造是很符合香港設計風格里那種內核的,我在做這期內容時,專門去了一趟香港做詳細觀察,我希望身在當地來感受他們的設計氛圍。
我為香港設計風格總結了幾個特點:
所以為何我說陳幼堅的改造是符合香港設計精神內核,我們嘗試將幾張圖放在一起比對,圖片中我們看到香港的街景是全世界所獨有的,具備非常突出東西交融的市井風格,一眼就能讓人識別到:
你會發覺陳幼堅的這個形象圖案是很符合香港設計給人的感覺,色彩豐富繽紛,既國際化又通俗化,有東方元素(龍)又具備西方形式(圖形簡潔),所以從這個角度刨析,陳幼堅的這個升級設計是很成功的,我們如果單純從圖案的好看與否來分析,未免太過淺薄了。
關于陳幼堅的故事大致聊到這里,他有諸多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比如做了大量極為優秀的茶類商業設計,直到后來干脆自己創了一個品牌「MR CHAN 陳茶館」,標識就是那個經典的佛手,又例如自己公司的標識四喜娃娃,早期陰陽魚概念的日本西武百貨VI 系統,不勝枚舉,留待大家去發掘這些資料,自行品鑒。
客戶跟設計師之間的結合就像婚姻一樣,不存在一名設計師是通吃全部客戶的,如同你再優秀也會有女生不喜歡你一樣,就算頂級大師超級明星都不行,因為每一名設計師在長期設計創作中會形成作品風格與氣質,這些是作為匹配客戶的主要因素,假設我的企業及產品傾向更加柔美、細膩、奢侈、精致的展示風格,那么相對靳埭強及陳幼堅,我可能會首先傾向選擇陳幼堅,因為他似乎更加擅長,跟他的氣質也更吻合。
這期關于香港設計歷史的內容先聊到這里,我們除了講述香港現代設計的發展起源,還介紹了三位大師,分別是石漢瑞、靳埭強及陳幼堅,其實計劃聊多一些,但最后發覺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這三位,聊多不如聊透,雖然最后發覺仍沒有聊透,但所謂猶抱琵琶半遮面,剩下的一些空間等待大家自行研究其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