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曾聽說過浮世繪,但對其認識非常有限或者曲解,比方有人甚至簡單將其理解為日本春宮圖,是非常嚴重的誤解,所以本期開始我們將努力為大家科普糾正,而首當其沖要講述的,是浮世繪如何誕生的問題。
根據歷史記載,浮世繪出現并盛行于日本江戶時代,也就是1603年到1867年之間。江戶時代算一個我們熟悉的名詞,因為很多日本漫畫故事都以此為背景,比方《浪客劍心》、《犬夜叉》、《一休和尚》等等。日本的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朝代」,從舊石器算起至今,日本被劃分為16個時期,江戶就是其中一個時期。其實江戶是個日本地名,這個時代也史稱德川時代,因為是德川家族以江戶為都設立幕府進行統治的朝代。幕府我們暫且理解為政府,是日本的一種權力機構。
日本的江戶時代跟中國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是同一個階段,屬于日本最后一個武家統治的封建朝代。因為最大的封建主就是將軍,將軍直接管理著全國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許多重要城市,全國其他地區分成大大小小兩百多個「藩(fan)」,藩主必須聽命將軍。將軍與大名(日本古時封建制度對領主的稱呼)都養著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們構成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從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統治制度即幕藩體制。
在江戶時代,全體居民都被嚴格地分為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期間日本對外實行鎖國政策,嚴禁與外國貿易,禁止日本與海外交往,把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驅逐出境,只許同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屬于標準的閉關鎖國政策。
不過這種閉關鎖國確實讓日本國內由此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經濟獲得平穩發展,所以文化創作也由此繁榮。江戶地區當時是日本經濟中心,也是消費中心,這里形成了發達的商業文化和部分富裕階層,浮世繪也是從這個時候由一些市井畫工開始創作,它類似一種小報性質,剛開始以反映一些具備時效熱點的大眾生活文化為主。
其實最初的浮世繪是借鑒了中國古代的木刻版畫手法,所以浮世繪最初是以小說插畫或者民間故事繪本這樣的方式存在的,我們可以理解為,江戶時期的日本人借鑒了中國明清時期的木刻版畫技術及手法,孵化出浮世繪。因為明清年間,正是木刻版畫發展最鼎盛的時期,幾乎每本書都存在插圖,每一張插圖都精心制作,原因是那時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參與其中,比方說唐寅(唐伯虎),他就曾為《西廂記》這本書創作插圖。
但問題是,其實版畫這種形式并非明清時期流傳到日本的,而是更早的唐宋時期,具體的形式就是佛經,因為中國的木刻版畫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的畫像磚,就是下圖這種:
這種畫像磚的制作方式很簡單,就是用木材制造陽文(內容凸出),直接壓到濕磚上面,等磚塊干后,就形成了浮雕形式的凹形畫像,當時這些磚主要記錄生活中的故事,所以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一些關于打獵為題材的圖像。
到了唐代,雕版印刷技術發明了,版畫就水到渠成的誕生了,那時版畫主要應用在佛經上,比方目前收藏于英國不列顛博物館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一張插圖,就是中國現存,也是世界最早的木刻版畫。
眾所周知,日本有個旅游勝地叫長崎,這個地方距離中國上海僅僅800公里,是自古以來中日溝通的必經之地,而唐宋時期的佛經就是通過長崎這個地方流傳到日本的。以日本揚名世界的善學之道,毫無疑問的,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佛經上這種插畫藝術形式,并且很快應用到自己的出版物中,大致在桃山時代(1568-1615 豐臣秀吉統治)日本的京都與大阪就開始出現有木刻插圖的「繪入本」(文字比插圖重要)文學類書籍了。
但這距離浮世繪的真正形成還差一步。江戶時代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他被公認為是浮世繪創始人,他叫菱川師宣,出生年份已經不詳,但逝世于1694年。他出生于江戶附近的安房國保田村,家里經營染織品縫紉,父親是金銀織綿藝人,所以菱川師宣小時候就跟父親學習畫繡花圖案,大致20歲左右開始涉足江湖,為市井小說手繪插圖。
這些插畫從形式上看和中國的木刻版畫幾乎是沒有區別的,真正讓浮世繪稱為浮世繪是在于菱川師宣的一個重要舉動,就是他將這些插圖從繪本中分離,獨立的以單幅形式創作,日本稱為「一枚摺」,一枚摺當中圖畫不再是文字的依附,圖畫就是主題本身。
這個區別其實很大,因為中國明清的木刻版畫主要都是以插圖身份存在,是為了說明文字,襯托文字存在的,而浮世繪則是獨立的繪畫作品,文字反而成為了其說明補充的部分,當然浮世繪作為插圖也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形式。
最初菱川師宣的單幅浮世繪畫面還是單色的,就是黑白兩色,日本稱為「墨摺繪」。因為當時還不具備多色版套印的技術,但個別畫師會為了滿足一部分客戶的需求,手工上色。
菱川師宣流傳于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以下這幅《回首美人圖》:
這幅作品對浮世繪的重要意義在于,基本奠定了「美人畫」的基礎,美人畫屬于浮世繪當中的一個主題大類,主要以繪制年輕女子為題材,其中包含了游女(即妓女)和茶屋看板娘(招牌女郎)等,其它的主題大類有役(yi)者繪、名所繪、武者繪等等,還有一部分以情色為主的春宮繪。而菱川師宣為了迎合市場其實有大量的春宮繪作品,但其描繪方式不算非常露骨,比方《沖立之影》、《低唱之后》。
菱川師宣在大概二十五年間的繪畫生涯當中,共制作了一百二十余幅單幅版畫、六十種以上繪本、百余冊插圖小說,若以每冊繪本二十五幅,每冊小說插圖十幅畫面計算,總量約超過二千五百幅,在質與量方面都是此前的出版界及任何一位畫師無法比擬的,他的出品極大的提高了木版畫地位。所以菱川師宣為浮世繪的確立及廣泛傳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雖然他個人一直堅持否認自己是浮世繪畫師,而喜歡以「大和繪師」自居(大和繪是日本10世紀前后產生于日本本土的民族繪畫),但世人堅定認為他是浮世繪版畫的創始人。
這里我們簡單闡述一下浮世繪的創作方式與工具,一般來說,浮世繪通常采用山櫻木為刻版木料,山櫻木其實就是山櫻樹,因為受樹干直徑限制,所以版面不太大,一般分為兩種規范,分別是「大版」和「中版」,大版尺寸是39cm*26cm,中版是19.5cm*26cm(比A4略小),這些就是浮世繪的常見尺寸,所以很多時候為了表現大場景的創作,畫師就需要將幾塊版面進行連接,這種形式稱為「續繪」,常見的是「兩續繪」和「三續繪」。
制作出一幅浮世繪需要由三種專業工匠合體完成,分別是畫師、雕刻師和拓印師,而這三人背后還需要一個出版商組織,流程是首先由出版社根據市場因素來決定題材、內容,還要選擇有人氣的畫師,由畫師根據主題內容進行細節把握及創作,完成草圖后,交給雕刻師刻版,第一版通常是墨線版,然后由拓印師先拓印出20幅黑白稿,一方面方便雕版修正,另一方面方便畫師進行配色,通常是一張一色分別標出彩色版位置及色彩名稱,服飾上面的圖案則由類似學徒一類的工作人員來添加完成,然后再給雕刻師分別雕刻色版,最后由拓印師印制。
所以雖然畫師很重要,但浮世繪終究還是一個團隊協作完成的作品。假設畫師很出色,但是雕刻師雕工不夠細膩,拓印師無法拓印精致,成品也總會欠佳,這就是臺前幕后配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