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用這篇超全面的好文,帶你了解日本浮世繪的前世今生(上)》我們聊過了日本浮世繪的起源,相信解決了大家一部分認識困惑,那么今天我們繼續深化,來看看浮世繪到底有什么流派與風格,這些流派風格各自有什么特點,并且它們是如何形成及發展的。
浮世繪被稱作日本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因為其描述的主題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根據后世整理統計,歸納出浮世繪創作中的三大主題,分別是美人畫、役者繪(歌舞伎演員畫像)及浮世繪晚期風行的風景繪(名所繪)。
美人畫其實也是浮世繪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存在形式,美人畫所描繪的主角主要是吉原花魁(kui),而吉原是日本著名的第一花柳街,是1617年時江戶幕府開設不久之后,在東京都臺東區公開允許設立的妓院集中地,也就是一個專門經營風俗業的場所,吉原這個地名直到1966年為止在日本都是一直存在的。
花魁的意思是指頭牌,可以理解為一個茶屋(類似中國的青樓)最受歡迎身價最昂貴的游女(日本對妓女的稱謂),花魁一般需要熟習歌舞和茶道,而且普羅大眾一般難以一睹芳容,也正因為如此,為浮世繪畫師提供了無限商機。比方很多浮世繪出版商就將作坊設立在吉原,簽約的畫師也長期駐點吉原,方便隨時可以進行美人畫創作,畫中的花魁都是真有其人,而且畫上會簽上其真實姓名,有點類似當代明星寫真的概念。
浮世繪美人畫創作的代表人物要首數喜多川歌麿(mi),我們將在下一期詳細聊到這個人物。我們可以先看看他的若干代表作:
其實除了描繪吉原花魁外,美人畫的取材也有來自民間的年輕美麗女子,又或者取材一些古典和歌,日本的和歌類似中國的詩歌,和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而發展形成,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比方浮世繪歷史上一位大咖鈴木春信,他的繪制題材就不局限于花魁。鈴木生于1725年,他筆下的美人畫對比吉原花魁一類,顯然是一股清流,多數主角清純柔美,活像生活中的東鄰少女,我們來欣賞幾張:
其實關于浮世繪的美人畫很多學者認為它與中國仕女畫是存在密切關系的,就像我們之前談論過,其實日本文化的母體就是中國,很多文化藝術都來源于中國文化藝術的演變發展。
比方我們看看唐代最著名的仕女畫,由周昉(fang)繪制《簪(zan)花仕女圖》,畫中描繪了幾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在春夏之交去賞花游園,以工筆重彩繪制。我們發現畫中的女主們其實跟浮世繪的美人畫是很接近的,比方姿態與神情,區別在于兩者衣著裝飾存在民族差異,另外則是人物五官特征,唐代仕女畫明顯都是體態豐腴(yu)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其中最突出的區別在于仕女畫描繪的主角都是宮廷貴族,而浮世繪美人畫則都是民間基層,所以彼此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這也決定了浮世繪為何相比中國仕女畫產生了更多的社會文化影響。
關于美人畫更多的作品我們會在下一期里再詳細展示,但這里我們可以多欣賞幾張當時主流以花魁為主題繪制的美人畫,同時我們也發現美人畫當中重中之重的描繪重點其實在于大量精美絕倫的和服款式及圖案。
役者繪又被稱為「歌舞伎繪」,關于這個伎字很多人不解,其實是古代對以歌舞為業的女子的稱謂,所以役者繪就好理解了,它主要以描繪歌舞伎演員、表演舞臺、大小道具、沉浸在歌舞伎欣賞中的人物場景為主。
歌舞伎這種形式始創于1603年,正是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開創幕府的第一年,當時京都有個出云神社,其中一名叫啊國的女巫很喜歡舞蹈,所以獨創了一種載歌載舞的形式在街頭為平民表演,而且啊國當時常以女扮男裝的方式出現讓大家感覺很新奇,她這種形式慢慢隨著時間推移,變成集體歌舞,而且隨著江戶經濟日漸繁榮,歌舞伎的場所也越來越多,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消遣去處,比方下面這幅浮世繪就描述了這個場景。
所以役者繪其實最初是以關注舞臺表演畫面為主的,但后來隨著演員個人影響力越來越大,達到一定號召作用之后,浮世繪畫師就從描述場景轉移到為著名演員繪制肖像為主,當然描述過程中,歌舞伎的服飾,道具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這些役者繪在民間的流傳又進一步推廣了歌舞伎劇場,兩者相輔相成,而且根據后世統計,役者繪的數量跟浮世繪主流的美人畫其實是旗鼓相當的。
我們來看一部分當時的役者繪作品:
談到役者繪日本有一位極為神秘的畫師,神秘之處在于出現時間極短,作品具有破天荒、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而且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比方是男是女?來自哪里?年紀多大都無人知曉,他從出現到消失一直都是個迷,這個迷到如今都沒有史學家成功破解,他就像浮世繪界的一顆彗星,他叫東洲齋寫樂。
東洲齋寫樂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是1784年,當時有一位浮世繪出版商叫蔦(niao)屋重三郎,其實他也是江戶時代最有名的浮世繪出版商,因為這位兄弟是名頂級經紀人,比方他旗下擁有喜多川歌麿這樣的超級大咖,他不知道迫于什么苦衷必須保守東洲齋寫樂的真實身份,他跟東洲的第一次合作出版了28幅單人大版役者繪,這批處女作一出現就讓江湖轟動,因為沒有人覺得浮世繪是可以這樣畫的……
蔦屋重三郎直到最后離開人世,都沒有透露任何關于東洲齋寫樂的身份信息,所以這樣也更進一步推動了東洲的名氣。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日本浮世繪的全盛時期,這個階段占據主流的就是美人畫及役者繪,役者繪除了名氣最大的東洲齋寫樂外,還有鳥居清信。鳥居的畫風甚至被概括為鳥居派,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名歌舞伎演員,所以他對役者繪有更獨到角度的理解,他獨創了一些描繪手法,比如「瓢簟足」和「蚯蚓貓」畫法,以粗壯有力的造型配合變化多端的墨線勾勒,很多線條像蚯蚓一般,成為他這個派別的代表風格,他的后人還有諸多浮世繪名家,比方鳥居清倍及鳥居清長等。
在全盛期過去后,美人畫及役者繪出現一定程度的沒落。在18世紀中葉,日本其實已經開始與歐洲進行通商貿易,這個過程除了商品交換,也出現了文化碰撞。浮世繪通過貿易過程,作為陶瓷的包裝紙流傳到歐洲,而歐洲也一樣,這個時期西方的一些美術出版物也流通到日本,而這個流通就促成日本誕生了風景繪。
西洋畫給浮世繪帶來的最大沖擊元素就是空間透視及明暗對比,我們知道浮世繪在美人畫及役者繪階段的畫風其實都類似現今主流的扁平化風格,或者稱之為「平涂」,平涂的特點是靠線條來形成關系,基本不存在很強烈的遠近透視關系,而到了風景繪階段,這些關系都逐漸出現了。
談到這里大家肯定會猜測我又要拿中國的山水畫來說事了,其實江戶晚期也屬于中國的清代,這個時期的中國屬于文人畫占據主流,山水畫盛行,而中國山水畫擅長寫意,所以風景繪其實也正借鑒了這一部分,再跟西方的透視明暗技法融合,獲得了日式風格的風景繪,既有較為準確的透視,也重視寫意。
風景繪其實又叫「名所繪」,因為它們的創作主題都以名勝為主。江戶晚期交通網絡開始較為發達,而經濟水平也有所提高,平民旅行成為熱門活動,所以親近自然成為一項消遣,為浮世繪畫師提供了創作的動力。
首先在風景繪當中成大名的浮世繪畫師就是葛飾北齋,我們之前多次談及的被視為日本視覺符號的作品《神奈川沖浪里》(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是出自其手。
除了這個成就,葛飾北齋的另一個大成就是日本浮世繪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名畫師能像他一樣活那么久,他從1760年出生一直活到了1849年,90歲才去世,而繪畫生涯也長達了70余年。
在風景繪的創作上,成就緊隨其后的是比他年輕三十七歲的歌川廣重,歌川廣重擅長很溫婉的畫風,他基本也伴隨了風景繪的興盛與衰亡,他原名其實叫安藤廣重,但因為拜師畫家歌川豐廣,所以根據當時浮世繪界師徒藝名要傳承的規矩,他更名為歌川廣重。其實最初廣重也是以繪制美人畫及役者繪為主,風景繪的創作是在其師歌川豐廣去世之后。
歌川廣重所描繪的風景繪,總是和人物有著密切關系,并且富有詩意,所以也成為其作品特色,而且在風景繪的創作上,很多畫師都是以系列來創作的,比方歌川廣重比較著名的作品有10幅構成的《東都名勝》及55幅構成的《東海道五十三次》(最后一景分別畫了三條大橋)我們來欣賞幾張:
除了這兩位畫師,從事風景繪較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還有不韻齋及中井芳瀧等。
關于浮世繪的流派與風格我們今天就聊到這里,下一期我們的話題是:浮世繪大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