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設計師是一個最近10年隨著數字設計崛起的一個職業,它有著相對寬泛的職能范圍,相應的,行業對于UX設計師所需要具備的眼界、能力和思維的要求都不低。
但是另一方面,UX設計的歷史,卻比UX設計師這個行業要長得多。在很多優秀的工業化實體產品身上,我們都能看到產品體驗的設計軌跡和進化過程,而這其中對于用戶體驗的探索和設計,都非常值得借鑒。他山之石同樣難得,這個系列的文章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示。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1938 JerryCan 油桶。JerryCan 油桶常常被稱為便攜油桶,或者便攜式油桶,而它另外一個名字則和它的創造和來源息息相關:「德國桶」。
在工業設計領域,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你能在它的發明和演進的過程中,看到UX設計的力量。
在汽車發明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當中,人們完全不會在意燃料罐或者說油罐本身的設計的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進入二戰之后,戰爭驅使著整個工業體系向著更加高效的方向發展,之前人們可以隨性地使用各種造型的油罐來給自己的汽車加油,但是需要統籌管理的戰爭需要油罐更容易攜帶、運輸和管理,之前矩形、圓筒甚至三角形的各種油罐,就不足以滿足這種管理的需求。
△ 左側為早期德國桶
如果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民用和普通使用場景下,很少會需要運輸20升以上的燃料,但是戰爭情況下,則截然不同。
1936年,戰爭狀態下的德國創建了一個秘密的項目,為當時的國防軍研發一個通用性更強的油罐。必須承認的是,在軍事需求驅動下,更容易催生出一些優秀的工業產品。而這個后世稱為德國桶(JerryCan)的油罐,在現在看來,簡直是工業設計和用戶體驗上的夢幻級產品。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同盟國曾對德國桶進行逆向工程,并稍作修改后推出類似產品而廣為人知。德國桶的名字來自于德國的戰時俚語,Jerry代表德國人(取自Germany)。
重新審視一下德國桶的主要特點,我們不難看出它為什么能夠從30年代一直沿用到現在,同時,我們應該也能從中學到一些用戶體驗設計上的知識。
德國桶采用經典的平行六面體來作為基礎造型,因為這種造型可以盡可能便捷的管理和大規模運輸。在下圖當中,德國軍隊為滿足需求,需要大規模攜帶燃料,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和適用場景,以及容量大小,所以整個設計需要盡可能符合人體工程學。
德國桶的設計非常適合多個堆疊在一起,通常情況下,可以穩定地堆疊5個桶。德國桶的邊緣采用了圓角設計,這樣減少了碰撞時候出現嚴重破損的機率。德國桶的外掛設計使得它可以很輕松地放置或者掛載在汽車和坦克上,這個功能是非常適用于軍隊的需求和使用場景的。此外,在生產上,它采用的是兩半合的設計,中間彼此焊接,防止燃料泄漏。這種方式生產足夠合理也非常便捷。
整個造型設計,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
1. 在滿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盡量少使用復雜細節,降低成本,并簡化造型。
2. 不要讓產品過于復雜。盡管美國版的 JerryCan 有更容易清潔的方式,可以更快灌裝和傾倒,但是由于接縫設計過于復雜,所以相對而言并不算成功。
3. 整個產品線應該從其中一個產品開始。最初只設計了一種尺寸,即20升的德國桶。在很長的時間內只有這一種尺寸,等到徹底成熟之后,才慢慢發展成三種尺寸,小型中型和大型。再后來繼續迭代出更多的尺寸。
鋼材是當時用來制造德國桶的主要材料,如今多數的德國桶采用的是塑料和各種高分子聚合物,罐體更加耐用,重量更輕。此外,在當時,鋼材是最普遍、最便宜的生產材料,而今天有更加便宜的高分子材料。
除此之外,德國桶的兩側還有向內側凹陷的結構,這種紋路是通過沖壓實現出來的,它并不是裝飾性的,而是為了增加罐體本身的剛性,減少形變。同樣的,罐體本身的圓角并不是為了美觀性而存在的,更多的是為了增加它的安全性,抗撞擊性,能夠持久使用,不會撞傷人或者物體。這種考量無疑是非常周到的,用戶體驗極佳。這種設計思路,非常適合用到UI界面的設計,以及數字產品的整體規劃當中,尤其是在視覺化的設計之外,還需要借助這種思維模式來提升產品的價值。我敢打賭,在看到德國桶之后,絕大多數的人說的并不是「這個油桶看起來真漂亮啊」,而是「這個桶的設計真夠方便巧妙的!」
手柄的設計同樣是針對用戶體驗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的產物。設計師必須對于應用場景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才會誕生出這樣的三柄把手的設計。
假設你足夠強壯,可以單手提起一整桶汽油,甚至雙手各提一桶。如果你需要幫助,兩人抬一桶汽油也是可以的,兩人各自握住靠邊的手柄即可抬起。兩個強壯的士兵可以抬起三桶汽油,這種設計的靈活性極大地滿足了軍隊的需求,節省時間,極為便捷。德國桶裝滿汽油之后的重量是固定的,但是每個士兵的身體狀況各不相同,這種靈活的設計,讓不同體質的士兵完全可以量力而行,根據實際情況來搬運油桶,將搬運的效率和人性化的體驗最大程度地推行下來。
更為優秀的一點在于,德國桶本身的生產機制確定了它強大的復用性,這一點也完美地契合了戰時的資源最大化利用的原則。除了由于戰爭導致的損壞、撞擊,或者腐蝕導致部分罐體損壞,并不意味著這個德國桶徹底使用了它的使用價值。考慮隨軍的后勤和維修人員是有焊接設備的,對于損壞的德國桶,他們可以將其使用焊槍拆分成組裝之前的兩半,然后將相對完好的半邊桶體重新焊接到一起成為新的德國桶,這得益于標準化的尺寸和兩半合的簡單結構。這樣一來,德國桶還擁有了更為靈活的修復性。
德國桶的桶嘴上的蓋子,并沒有使用我們所常見的螺紋旋鈕蓋,而是使用了帶卡扣的金屬蓋。這種設計讓德國桶的開合更加方便,卡扣則增加了桶蓋的密封性,固定的開合方向讓德國桶的開口的確定性更強,效率更高,也更能迎合戰爭下的效率需求。如果換成金屬的螺紋旋鈕蓋的話,一方面效率更低,而且螺紋會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明顯磨損,導致燃料泄漏,安全性和持久性都較差。
△ 圖片來自 retrozakaz
相應的,德國桶的這種桶嘴的獨特設計,在操作時可以省去許多工具和漏斗的需求,在復雜的狀況下可以更快灌裝。
正如同你所看到的,德國桶的整個工業設計,每一個部分都有著明確而清晰的設計目標,對于使用場景有明確地界定,誰使用,怎么使用,意外情況下如何補救,甚至完美地考慮到工業化生產的需求,以及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各種問題的應對。當我們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在設計數字產品的時候,應該學習這種設計的思路。我們的數字產品同樣不是一次性的設計,它一旦完成需要面對大量的用戶、長時間的使用,每一個小問題都會被放大。好在我們可以不斷測試我們的設計,那么就不要錯過這種機會,盡量帶來體驗更加優秀的產品吧。